香港區會之成立

香港四方福音會的歷史發展比美國四方福音會更早。早在一九一○年,一對年青的宣教士,新婚不久便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老遠的美國遠渡重洋來到香港,準備在中國的南方宣教。

但羅拔深培不幸感染瘧疾,在香港被接返天家,愛薇唯有帶看出生不久的女兒返回美國,繼續為主工作。在上帝的使用和印證下,於一九二三年在美國創立了國際四方福音會。但她對中國的福音異象並未忘懷,到一九三六年李伊雲牧師秉承這異象,受差派到華南一帶宣揚福音,並以香港作為基地,初期在通菜街租用地方開展工作,及後亦派李耀權牧師前往廣州大德街開教會,同時亦在九龍新蒲崗木屋區開設佈道所;可惜,這些事工都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結束。一九四六年和平後重整旗鼓,先租得花園街20l號地下為會址,重展福音工作,再購得西洋菜街215至217號地址,興建堂址,至一九四九年落成遷入使用,工作逐漸慢慢的展開。數十年來,本會在香港除了宣揚福音建立教會外,亦因應社會的需要而開展社關事工。

早期四方福音會在香港的工作,其組織是美國總會的一個分會而矣,後因工作發展,於是有本地化組織的意念。威霖仕牧師在港任宣教士期間大力推行這事,組織各堂的領袖,召開會議,分享異象,把各堂會聯合起來,透過不同的渠道把領袖們的眼光擴闊。其中經歷了不少困雜,經過多年的工作,終於在一九八二年三月區會在香港註冊成為一法定機構,本地人可以自己處理和決定自己的事了。無可置疑區會的組成,擴大了我們的眼光,集中了力量,使我們能做更大的事。區會推動了宣教奉獻,使我們可以參與海外的宣致事工,在過去數十年來我們在經濟上資助的地區,包括澳門、斯里蘭卡、緬甸、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及尼泊爾,同時亦支持屯門堂的發展,也曾一同為購買彩坪堂址而努力;開拓本港菲律賓人的事工⋯⋯

區會成立的目的,除了讓我們更團結外,另一個目的是本地化。經過長時間的商討,總會於一九九一年委任了李朗英牧師擔任區監督之職,更朝著本地化邁進,並支持本地區會修章,把以前區監督的名稱提升至會長。在香港四方福音會開基六十周年之區會之議事會上選出第一任的區會會長。

感謝神過去呼召多人的參與及獻身,包括宣致士、致牧同工、信徒領袖及各會眾,他們的擺上,讓我們可以享受到今天的成果。讓我們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持守福音的異象,繼續宣揚!

香港四方福音會簡史

一. 四方福音會簡史

在一九一零年深培及愛薇在香港及南中國傳道。

深培在港去世,愛薇回到美國,成為當時非常出名的佈道家。

至一九二三年成立了國際四方福音會,最大的異象是國際宣教。

二. 香港四方福音會簡史

香港之工作在一九三六年由李伊雲牧師開始。

   1. 1936–1950   拓荒期

  • A. 1936年–在通菜街 207 號開始教會及學校。
  • B. 1941年–日戰爆發,教會關閉,工作停頓。
  • C. 1946年–和平後重整工作,在花園街 201號重新開始。
  • D. 1949年–購入西洋菜街 215–217 開始有自己的地方發展事工,辦有教會及學校。

   2. 1950–1982   發展期

  • A. 1952 –鑽石山開設九室朗佈道所。葵涌開設青年之家。(澳門兒童院之前身)
  • B. 1956 –大坑東及李鄭屋天台學校。
  • C. 1958 –青年之家遷往澳門,成立澳門兒童院。
  • D. 1959 –籌建大角咀堂及深培學校,並在1963 年落成啟用。
  • E. 1981 –大角咀堂在觀塘區開設聚會處。(即彩坪堂之前身)

   3. 1982–重組及穩定發展

  • A. 1982 –區會組織完成,正式成為本地之法定團體。聯合各堂會之力量,並在總會的資助下購買彩坪堂現址。
  • B. 1984 –發展社會服務,開辦隆亨耆年中心及隆亨堂。
  • C. 1987 –發展英語事工,與菲律賓四方會及總會合力開展英語堂。
  • D. 1990 –由本地自立堂會自行植堂。即西洋菜街堂獨力承擔發展建生堂及建生堂耆年中心。
  • E. 1991 –深培中學遷校完成,在屯門兆麟苑開設一設備完善之中學,在內並開辦四方福音會屯門堂。
  • F. 1992 –大角咀校址重新裝修完工,於暑假後開課。

   4. 區會

  • A. 1982 –區會組成,成為一本地註冊非牟利之宗教慈善團體。
  • B. 1991 –首位華人區監督被委任,本教區進入本地化的里程碑。
  • C. 1992 –區會大修章,強化本地之自主能力,區監督提昇為會長。
  • D. 1994 –總會之宣教師全部撤離香港。
  • E. 1995 –區會再次修章,以後能在本地選舉會長,本港之行政與總會完全分開。